心系乡情,不忘乡亲
造就水果行业“新农人”典范

唐兴建
金堂三溪人
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娃
初中毕业后就外出闯荡
在成都做水果生意,
由于自己吃苦耐劳
踏实肯干,
1988年,
唐兴建在成都驷马桥水果批发市场,
有了立足之地,
唐氏果业顺势而生。
他的产品也卖到了东北、华东、西北等全国各地的区域市场
成了水果行业的名人。
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。

自己虽然成功了,
在唐兴建心里,
始终有种一份浓浓的乡情,
自己致富了,
不能忘了家乡的乡亲。
2014年,
唐兴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——金堂县德兴果业有限公司
并投入巨资,
在金堂县三溪镇、广兴镇
流转了4000亩土地做为自有种植基地,
研发杂交柑橘——春见。
由“中国十佳农民”、“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”、“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”、柑橘种植专家孙泽富全面负责柑橘基地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。
每一个柑橘在成长过程中都经过精心地管理和培育,在梳果时管理人员将每棵树上未达标准的幼果剪掉,保证优质幼果能更好的成长。种植过程全程采用太阳能杀虫灯,黄板、绿板、捕食螨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,自然成熟。耙耙柑每年冬季上市,为防冷冻,果实采用人工套袋。全程自然成熟,不打催熟剂。严格按照有机水果的标准来种植。
2016年,金堂县德兴果业有限公司通过层层审核,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。
唐兴建还成立了德兴柑橘专业合作社,探索土地流转和流转返包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会员,带动周边3560户农户和32户会员一起种植有机柑橘和石榴,建有产品仓储包装库房8000平方米;产值达2000万以上,人均增收20000元。

迎难而上,志存高远,铸就“寸金地”品牌
2016年,唐兴建成功注册德兴果业自建研发的高端品质春见柑橘和石榴品牌——“寸金地”
除了春见,柑橘
“寸金地”软籽石榴则是他的另一张王牌!
为什么会来离金堂600多公里以外的会理
承包几千亩地,
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?
谈到和软籽石榴的不解之缘,
唐兴建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。
这得从1993年说起,
缘起一个人,
他叫文德进,
微信图片_20180814233305.jpg
文德进——德兴果业联合创始人
在石榴的种植、管理、运输、销售等各个环节,
有着多年的丰富经验。
两人都是金堂的老乡。
都对水果行业都有着一份深厚感情,
他不仅是创业路上的合作伙伴,
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,
因此,二十多年来,
唐兴建一直亲切的称他为“文老师”。
微信图片_201808142333051.jpg
一次茶余饭后,
两人一拍即合,
决定去四川凉山州会理县收购石榴。
但这一次的经历,
改变了唐兴建的创业轨迹。

由于当时道路闭塞,
交通极不便利,
从会理把石榴运到成都要十几天。
他们收购的几千斤石榴当天无法运走,
石榴就只能留在山上。
这几千斤石榴,
在当时,可是唐兴建的大部分身家,
于是他决定在山上守夜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
半夜一场大雨,
淋湿了唐兴建的衣裤。
但也就在那一晚,
唐兴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

面对困难和挫折,没有望而却步,他选择了迎难而上

会理县,平均气温16.4℃,年平均日照1259小时,昼夜温差大、无霜期长达290天,年降雨量728毫米,相对湿度81.6%、有效积温5450℃......
这么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,
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种石榴?
2000年,唐兴建在会理县承包2000多亩土地,建立了德兴果业软籽石榴基地,从改良土壤开始,在光照、温差、水源、肥料、日常管理等方面精心培育。一切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严格操作,种植的科学规范,高标准的技术和管理。
为保证优质的石榴幼果能更好的成长;种植过程全程采用太阳能杀虫灯,黄板、绿板、捕食螨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,自然成熟。寸金地石榴来自北非的软籽石榴,通过技术改良,培育出的果实皮薄、色鲜、汁多、营养价值高,果大,最大果重可以达到2斤以上,平均果重达到一斤。
“寸金地”软籽石榴籽粒晶莹剔透,籽粒柔软,可以直接食用无需吐籽,果味儿浓甜似蜂蜜,可食部位达55.7%,富含维生素C,自然储藏可达3个月,冷库储藏可达5个月,是目前世界上籽粒最软的石榴品种,也是中国石榴最优秀的品种。如此珍贵的石榴,德兴果业依然坚持精挑细选,每一颗石榴至少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。
如今“寸金地”软籽石榴已经远销东北、华东、西北等全国各地区域市场,有众多长期稳定合作的商超、批发市场。
与时俱进,借力互联网,把“寸金地”的品牌做得更加响亮
“互联网+”时代,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思路,运用电子商务、新媒体、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为农业服务已迫在眉睫。
在传统行业,唐兴建是先驱者,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德兴果业也在不断努力。2018年,德兴果业搭建了企业官方网站,微信端官方新媒体平台,微信企业端商城,下一步德兴果业将搭建企业官方的京东商城,通过互联网、新媒体、电子商务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销售,让“寸金地”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,把“寸金地”的品牌做得更加响亮。
从挑扁担走街串巷,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;从每天5元钱的收入,到年销售额上亿元;从一个商人,到产业带民致富带头人......有的人看到的是他光鲜、成功的一面,有的人看到的则是他成功背后的那么努力、那份脚踏实地、那份执着、那份感恩。